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細菌引起牛、羊、豬、鹿、犬等哺乳動物和人類共患的一種傳染病。我國將其納入為二類動物疫病。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曾報告發生人畜布病疫情。20世紀50年代布病曾在我國廣泛流行,疫情嚴重地區人畜感染率達50%。20世紀80~90年代,由于加大防控力度,疫情降至歷史最低水平。近年來,隨著我國家畜飼養量不斷增加,動物及其產品流通頻繁,部分地區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續上升勢頭,不僅嚴重影響畜牧業生產,也嚴重危及人民身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。自2012年《規劃》頒布以來,各級畜牧獸醫、衛生計生等有關部門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,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,密切合作,認真落實監測、檢疫、消毒、撲殺和無害化處理等綜合防治措施,大力推廣布病防治試點經驗,防治工作取得積極成效,對迅速遏制疫情上升態勢起到了積極作用。但是受我國布病疫源存在廣泛、防治經費投入
不足以及基層防疫體系薄弱等因素的影響,人畜間布病疫情仍較嚴重,防治任務依然艱巨,防治工作面臨嚴峻挑戰。2015年,全國報告人間布病病例56989例,人間病例仍處于歷史高位;畜間布病流行嚴重地區的15個省份,監測陽性率同比上升0.38%。據對布病重點地區22個縣248個定點場群的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,牛羊的個體陽性率分別達到3.1%和3.3%,群體陽性率分別達到29%和34%。